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

進化?

南風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。
南風之時兮,可以阜吾民之財兮。
相傳昔者舜彈五絃之琴,造南風之詩,上者為其詩之句。
舜帝在禹之前,少說也四五千年,若四、五千年前,人類就能唱出這樣的歌來,我們怎敢說我們人類在進化?
舜帝是傳說人物,且南風之詩語法工整,詩韻明朗,不太可能是舜帝所做,但此古韻在戰國時期後已廣為流傳,也絕非漢以後的人所做。
也就是少說兩千年前的人就能有此作品。
大意是藉由舜帝的口吻抒發對南風的撫慰的讚美與期盼,
南風當然是一個比喻,清煦的南風不只是解苦夏之暑,象徵的也是對當政者體恤百姓之苦的期盼。
但這個看似讚頌的語句背後更多的,是無可奈何的憂鬱心情。
因為所期盼的南風,是連帝王都不能給予和控制的。
孫維新談天的節目中,每隔一段時間談到太陽的高能粒子時,孫老師經常就會把這一詩句讀誦一次,那日聽節目中又出現時,我跟女兒解釋了這詩句意思時,
她竟然有感而發的說,他們老師的笑容就像南風,可遇不可求,
偶而出現一下笑容,對他們溫柔一點,那個時候應該就像這種感覺吧!
當時,我並不以女兒能轉化、體悟這種感覺到自身為喜,
反倒是覺得,什麼時候老師的笑容竟然能和古人殷勤期盼的、卻不可求的自然力相提並論。
老百姓在炎炎夏日中,期盼清煦南風;
老百姓在暴厲施政下,期盼溫和體恤;
學生若卻連老師的笑容都如同南風般的感到歡欣,
這種引領期盼的追求,不正應該是老師大多時間應該給予的?
或說是一個人在面對另一個人或群眾最常給予的?
也就是,學生期望得到的,只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任何時刻所應該散發的。
當然,她可能只是比喻,也可能是誇飾,不能過度詮釋,
也或許老師的反應正是教育那群皮蛋學生最好的因應方式。
或許我也需要對我們的教育現狀抒發如南風般的撫慰的讚美與期盼:
南風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。
南風之時兮,可以阜吾民之財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